嵩縣 夯實集體經濟“家底”
脫貧攻堅戰打響后,嵩縣深入貫徹“兩山”理念,探索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,全面實施“生態立縣、產業強縣、旅游富民、民生為本”四大戰略,2020年2月,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,而且形成了“林、藥、煙、牧、菌、桑蠶”六大特色產業布局,“天藍、水清、城美,農業興、農民富、農村美”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初現。
發展出題目,改革做文章。
洛陽“151”鄉村振興工作舉措緊扣鄉村振興大局,錨定方向,繪出路徑,為全市鄉村全面振興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。
嵩縣圍繞“151”工作舉措,緊緊扭住“集體”二字,結合“五星”支部創建、特色農業產業、鄉賢返鄉、鄉村運營、“三變”改革等舉措,同向發力,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舉措,在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上做文章,在創新體制機制上做文章,在結合鄉村產業發展上做文章,在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上做文章,發展高質量、低風險、可持續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,一路領跑!
“三變”改革:盤活資源
6月17日,河南省氣象臺持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,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突破40℃大關。
嵩縣車村鎮天橋溝村,98%的森林覆蓋率遮擋了太陽,山泉溪水吸收了陽光的燥熱,行走在林木環抱的村落,有一種涼颼颼的與世隔絕的清爽感覺。
“我們這里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攝氏度!”33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張瑤瑤說,他們村是一個整建制的“3A”景區,是“國家森林鄉村”“河南省水美鄉村地”。
張瑤瑤,復員軍人,在白云山景區干過經理,洛陽林安汽車城公司來到天橋溝布局“白云小鎮”,選中了這位年輕人,他一干就是5年。2021年2月,32歲的張瑤瑤當選新一屆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。
天橋溝村位于5A級景區白云山下,堯欒西高速公路和311國道穿村而過,有7個村民組,2014年的貧困發生率為19.8%。
在脫貧攻堅戰中,該村從完善基礎設施、建設美麗鄉村入手,提升資源吸引力,引來市場主體開發村莊。2014年年底,洛陽林安汽車城公司慕名投資,建成了集旅游觀光、休閑、民宿等于一體的“白云小鎮”,打造了“游白云山、住天橋溝”旅游品牌,2020年旅游收入達到214萬元。
“‘白云小鎮’帶活帶富了天橋溝,但村子北部的3個村民組收益不高!”張瑤瑤說,真正的變化得益于洛陽市“151”鄉村振興工作的舉措,“三清兩建”的核清資產讓村集體資產“底清賬明”,也為北部3個村民組的資源對接市場鋪平了道路。
順勢而為,天橋溝村引進河南華若文旅有限公司,成立華若百旺合作社,在北部3個村民組開發建設民宿。
村里聘請資產評估公司對資產進行評估,給綠水青山貼上“價格標簽”:其中耕地62萬元、林地600萬元、房屋及附屬物125萬元、其他303萬元,資產總體估值1090萬元。
合作入股,“三變”改革實現了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。
民宿項目,公司投資1500萬元,占股75%;村(組)集體整合項目資金10萬元以及集體資產作價40萬元入股,占股5%;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、宅基地使用權及地面附屬物作價入股450萬元,占股20%。
目前,村民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:一是地租收入,即村集體流轉124畝耕地,交由華若公司統一經營,公司按照每畝每年最低600元向村民支付租金;二是工資收入,即村民在合作社務工,合作社按照男工每天90元、女工每天60元的標準記工分,年底兌現工資;三是分紅收入,即民宿項目運營獲得收益后,根據股份分配收益。
2021年,天橋溝村集體收入13.07萬元。“今年預計收入突破20萬元。”張瑤瑤說。
鄉村運營:激發活力
“十根手指不同長短,各鎮各村資源稟賦各異。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,沒有‘萬能鑰匙’,關鍵在于找到合適的發展新路徑、新模式,每個村環境不同、基礎不同,不能指望‘一張方子’包治百病。”洛陽市政協副主席、嵩縣縣委書記宗玉紅說。
車村鎮龍王村,紅二十五軍戰斗舊址,4A級景區木札嶺所在地,深居秀美溝域,藏身綠水青山,龍王村的美不加修飾便已動人。
6月18日,龍王村目之所及皆是農家賓館和紛至沓來的游客,旅游產業在這里風生水起。
“這里85%以上村民都從事旅游服務業,現已建成農家賓館138家,床位萬余張,是洛陽市名副其實的農家賓館第一村!”村黨支部書記王丙申說。
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切忌好高騖遠、急功近利,要緊跟時代步伐,要腳踏實地全身心經營好自己的‘一畝三分地’。要充分運用‘鄉村運營’的理念,深度挖掘集體經濟項目的附加值,激活資源、資產、資本要素,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速度。”曾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“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”榮譽稱號的王丙申,談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頭頭是道。
龍王村以資源入股,投資木札嶺景區,不僅有2%的門票收益分成,還投資運營景區內玻璃吊橋、上山云梯和玻璃滑漂等項目;整合村集體建設用地,入股木札嶺養生度假區的溫泉和民宿項目;整合提升農家賓館,入股成立洛陽木札嶺紅色精神培訓中心……2021年,村集體收入23萬元,實現了村集體收入持續穩定增長。
書記工程:杠桿撬動
“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重要前提。”宗玉紅說,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,這是個系統工程。因此,要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“書記工程”來抓,以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作為核心抓手,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立足縣域,嵩縣提出,全面實施農業產業、電子商務雙“十百千萬”工程。
以省級中藥材示范園為依托,打造10個特色農產品基地、100個鄉村運營商和鄉村工匠、1000個職業農民、10000個技術農民,實現農業產業鏈、價值鏈、供應鏈“三鏈”同構,擴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,壯大集體經濟。
以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為依托,推進嵩縣電子商務物流倉儲中心和電商物流產業園建設,打造10個電商品牌、100個帶貨網紅、1000個網絡主播、10000家電商店鋪,大力培育“直播經濟”等消費新模式,叫響嵩縣特色農產品品牌,壯大集體經濟。
一引其綱,萬目皆張。為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,2022年,嵩縣用于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類項目資金達2.2億元。
“預計今年年底,村集體經濟收入可全部超10萬元。”嵩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王書森說。
政府的“有為之手”發揮了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杠桿作用。站在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的潮頭浪尖,嵩縣精準發力,一批特色亮點鎮村如雨后春筍般興起。
揚帆恰遇東風來,順勢發展正當時。短短兩年,嵩縣新型集體經濟從依賴上級資金“輸血”,到盤活激發“沉睡”的集體資源資產增強內生動力,獲得了“造血”功能,實現了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、百花齊放的跨越發展。
大河有水小河滿,集體致富民共富。
截至5月底,嵩縣322個行政村(社區),100%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;達10萬元以上收入的有232個行政村,占比72.5%。
“今年,嵩縣所有行政村(社區)要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!”宗玉紅說,嵩縣有信心,也有實力!
放眼“湖山圣域”嵩縣,在探索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道路上,嵩縣拉高標桿、因地制宜,正凝聚起強大的能量,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。
(原載于《河南日報農村版》2022年6月30日1版、2版,記者黃紅立,本報轉載時有刪減)
編輯:朱俊偉 程海軍 審核:李賢